策展人语 | 溯源——吕林艺术与教育文献研究展
<展厅现场图片可左右滑动>
展览时间:2022年6月28日—9月20日
展览地点: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1、2、3号厅
主办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吕林艺术研究会
总 顾 问 :唐青阳、庞茂琨、张 杰、焦兴涛
总 策 划 :何桂彦、李 芳
策 展 人 :陈 刚、符周阳、李昆绩
学术支持:刘国枢、范 朴、龙德辉、王 林、魏学峰、高 文、陈履生 、刘 淳、杨 超、黄效蓉、张颖川、谢礼恒、宁 佳
展览统筹:胥伟师、谢承珊
媒体统筹:刘 媛、李新颖
展务统筹:杨 彪、刘 虎、王文娟
公教统筹:孟 雪
鸣 谢:四川美术学院党政办 / 档案室 / 四川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 四川美术学院人事处 / 四川美术学院离退休处
吕林的艺术教育谱系
不仅仅是个人的艺术创作成就,吕林先生在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的创办中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对于四川美术学院后来的发展都是举足轻重的。1948年至1949年,吕林先后在临汾、西安参与创办西北人民艺术学校(西艺)二部美术部、西北军政大学美术系。在此期间,他负责教学组织,先后将古元、力群、彦涵、王式廓等革命老区艺术家木刻作品带到学校举办观摩展览。这些组织教学的经历,为吕林日后创办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四川美术学院前身),成为现代美术教育的中坚力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南人民艺术学院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彼时的吕林作为美术教育的第一代“掌门人”,担任美术系主任。在极短时间内,他构建起完整的教学体系,将革命的美术教育成功转型为“新型”“正规”的高等美术教育学院,为现代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与学科体系建设夯实了基础。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的本科教学,推行绘画、雕塑、版画、实用美术分科教育,课程涵盖文艺理论讲话、素描、写生、创作方法与实习、艺用人体解剖、透视、美术鉴赏、构成、民间美术研究、中外美术史等。
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课程通知单1
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课程通知单2
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课程表
解剖课照片
美术系学生自己做模特
为满足教学需求,他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全国各地,动员李有行、江敉、郭乾德、叶正昌等在当时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艺术家加盟充实师资。没有教具,他远赴上海购买石膏教具。没有合适的教材,他亲自组织编写随后成为当时全国美术院校通用教材的《艺用人体解剖学》。
<左右滑动查看>
《艺用人体解剖图》
<左右滑动查看>
《艺用人体解剖图》
在艺术教育上,吕林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结合社会实践,宣传国家的政策与方针,表现社会现实与人民理想,创作出了不少鼓舞人心的作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专业美术学院的教育与宣传作用。作为艺术教育者,吕林在教学、规章制度、课程设置、师资组建、教材编写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为之后四川美术学院的教学与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群众叙事到人民叙事——以《秦岭之晨》和《修建宝成铁路的人》为切入点
吕林以写生为主的诗画集的出版是对新中国初期文艺创作基本范式形成路径的例证:它延续了解放区木刻版画对群众的关注,又正在向宏大叙事转型。吕林是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第四期学员,师从力群、古元、江丰、王式廓、王朝闻等人,“延安鲁艺”的艺术思想对其影响至深。回看“延安鲁艺”的木刻版画,我们能够看到吕林的写生素描集对它的继承:延安时期古元创作的《群众看护伤员》(1942年)、计桂森创作的《家庭生产会议》(1944年)等作品在场景、形象的选择上与《秦岭之晨》中对场景的选择有相似之处,即关注群众具体的生活、生产场景,关注群众的内部构成和关系。这一类主题的作品在当时数不胜数,吕林自己也曾创作过《她大婶就是咱的好代表——妇女选举一角》(1948年)(图9)《儿童们帮助大人勤生产》(1948年)等作品,这些版画作品都是以平视的视角,取群众生活的近景,画面简单平实,语言朴素动人。
此类场景、主题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传达的精神是紧密相关的——文艺创作要贴近群众,在各个层面上为工农兵服务,注重文学艺术的普及作用。文艺创作作为一种团结群众的宣传工具,自然要通过群众接受和认可的方式来表现群众,其风格、题材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其中没有过多的文学化叙事和政治符号。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概念、民族精神的构建成为重要的宣传任务,于是此前具有深厚生活气息的群众叙事开始转向宏大的英雄人民叙事。这种转变,不仅发生在时代风格的更迭中,在吕林自己的创作中亦有明确的体现。
在《修筑宝成铁路的人们》素描集中,吕林以近景写生的方式描绘了工地上勘测员的工作场景,表现正在测量、记录和核对图纸的女青年。
《修筑宝成铁路的人们——点炮》第9页 20世纪50年代 素描
《修筑宝成铁路的人们——取水》第11页 20世纪50年代 素描
《修筑宝成铁路的人们——会师》第12页 20世纪50年代 素描
《修筑宝成铁路的人们——出诊归来》第51页 20世纪50年代 素描
除了对人物的精细描画之外,背景中的山石都被虚化了,近距离的取景和细节描绘依旧突显了现场感和真实感。该场景在《秦岭之晨》中再次出现,不过其媒介转变为版画。
《修筑宝成铁路的人们——女勘测员》第1页 1956年 素描 33×54cm
《秦岭之晨——宝成铁路的女勘测员》第9页
1956年 木刻版画 33×54cm
这幅名为《女勘测员》(图11)的木刻版画也被刊登在了1955年第7期的《美术》杂志上,算是得到了主流美术界的认可。对比《女勘测员》的素描稿和版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两张作品中的人物组合、动作基本一致,除了艺术语言从素描描绘转化为木刻的简炼刻画以外,人物形象和工作器具等都没有发生变化。两件作品最大的差别在于其背景,素描虚化背景,着重描绘人物;而版画作品将取景框向后退,刻画了悬崖峭壁、卷云苍松等事物。人物组合虽然处于版画画面的中间,却只占据了画面的一小部分,其余部分则被山石、风云、劲松等图像铺满。这一构图模式与国画《万山丛中》有相似之处:大面积的风景凸显了艺术媒材(水墨、木刻版等)自身的语言特色,更重要的是,这些风景是国家山河、征服自然等意象的象征符号。由是,关于同一主题、人物的创作,版画呈现出远超素描的宏大气象。
《万山丛中》 赵望云 中国画 144×313cm 1955年 中国美术馆藏
此类图式的转变,在《让火车从这里通过》(素描、版画)《运木料》和《送筏人》中亦可见。从素描手稿到版画创作,这些图式的转变正显示了建设主题创作范式的形成过程:近距离的素描人物延续了延安木刻对群众主体和关系的关注,视角拉远的版画则将人物安置在山水风景之中,群众形象被归并到国家、人民的表征系统中。在被并置的过程中,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都被符号化了,成为国家叙事符号系统中的元素,各有其所指,甚至可以被移置、替换。
《修筑宝成铁路的人们——让火车从这里通过》第6页
1956年 素描 33×54cm
《秦岭之晨——让火车从这里通过》第11页
1956年 木刻版画 33.5×54cm
《秦岭之晨——送筏人》第19页 1954年 套色木刻版画 49×26.5cm
吕林的艺术创作方式
坚持写生、坚持作品与自身体验相结合的艺术创作方式一直在影响着吕林的创作。《纪利子》是对真实战斗英雄进行的真实描绘,而这样的真实是建立在写生与自身体验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的,实地考察是吕林所坚持的创作方式。创作“剿匪”时吕林亲临一线,创作宝成铁路题材作品时吕林当时也在铁路修筑工地的秦岭大山中与工人共吃同住体验生活,创作汉代画像砖风格拓片版画也是基于自己对川渝境内大量出土的汉代画像砖进行系统考察、拓印和整理,并出版了《四川汉代画像艺术选》。即便是更晚的作品,吕林在80年代及之后创作的“大熊猫”题材国画作品也是在他反复对大熊猫进行观察之后才进行创作的。
1949年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战斗剧社出版《纪利子》
《纪利子》第2页 木刻版画(连环画)20×18cm
《纪利子》第3页 木刻版画(连环画)20×18cm
《纪利子》第5页 木刻版画(连环画)19.5×28.8cm
吕林在晚年曾说:“画任何东西,我都不只是画对象而是画人,这个人也包括我自己。”在实地考察后,吕林往往也要结合自身经验与体验再进行创作,比如说《纪利子》中融入了吕林对自己加入共产党后对共产党的认同、对阎锡山的唾弃以及对母亲的怀念与情感想象。在他新中国十七年内的创作中,他也倾注了自身对共和国的美好幻想、对祖国传统文化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客观写生的同时无不倾注自己的情感。
《纪利子》第13页 木刻版画(连环画)19.5×28.8cm
《纪利子》第14页 木刻版画(连环画)19.5×28.8cm
《纪利子》第22页 木刻版画(连环画)19.5×28.8cm
吕林在创作上还坚持参考前辈、同辈优秀艺术家们作品的创作方式,并敢于尝试接受新事物,追求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结合。在《纪利子》 的图像建构上,吕林所创作的“地主与农民”、“土改斗争会”、“母亲”等图像或多或少都对过往的图像元素和图像范式进行过参考,取其精华并结合时代为其所用。刘友柏就曾提到吕林曾将老区带来的一批木刻作品为学生举办观摩展览,有著名画家古元的《收割》,力群的《鲁艺校园》以及王式廓、邵宇、彦涵等人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吕林的这种创作学习习惯是一以贯之的,并还将其带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在西艺成立后,吕林并没有因为他是美术系主任就停滞了学习的脚步,他向当时的同辈们、教师们学习,学习西方学院派、印象派的创作技法,学习对色彩的运用。在吕林宝成铁路题材作品中,能看到他的作品与刘艺斯在50年代初创作的油画《修筑成渝铁路》的相似之处, 也能看到他在对山、石、树木的描绘上已经开始有了皴法、留白般中国画元素与韵味。在这之后,吕林潜心于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他对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般的学习实践,使得他的艺术不断焕发生机。
《纪利子》第25页 木刻版画(连环画)19.5×28.8cm
《纪利子》第26页 木刻版画(连环画)19.5×28.8cm
《纪利子》第27页 木刻版画(连环画)19.5×28.8cm
复 审:何桂彦、李 芳
初 审:刘 媛、陈 刚
编 辑:李新颖
排 版:胡 桔
入 馆 指 南
友情提醒:
请关注四川美院美术馆公众号疫情期间参观须知,提前预约入馆观展。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参观入口:美术馆东门(四川美术学院东2门旁)
开放时间:9:30-17:00
16:30停止入馆,逢周一闭馆
参观费用:免 费
地 址: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南路56号
官方网站:https://www.scfai.edu.cn/museum/
服务热线:17784080200
微信公众号:
四川美院美术馆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